查理·乔治·戈登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兵上将
查理·乔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年-1885年1月26日[1]),英国苏格兰人,出生于伦敦东南的伍尔维奇市,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兵上将。[2][3]由于在殖民时代异常活跃,被称为中国的戈登和喀土穆的戈登。[4]
戈登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父亲亨利·威廉姆·戈登(Henry William Gordon)是英国皇家炮兵军官,母亲伊利萨贝斯·戈登(Elizabeth Gordon),为伦敦茶商巨头之女。戈登是家中的第三个男丁。16岁时,戈登进入皇家军事学院就读。1852年4月,戈登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6月,戈登入伍,并被授予英国皇家工兵军团少尉军衔。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戈登被派往乌克兰巴拉克拉瓦参战。由于他在战斗中表现亮眼,法国政府为他颁发一枚名誉勋章[2][3]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戈登参与指挥劫掠烧毁了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之后,戈登因功升迁为少校,并被授予纪念牌。此外,他执行划定了天津英租界的四界,并且初步设计了英租界内的道路、街区、河坝以及地区分段分号转租计划,制定租界详图,奠定了天津英租界后来发展的基础。[5]1863年3月,戈登被任命为“常胜军”的新统帅。他整顿军纪,建立严格的操练制度,禁止士兵肆意掠夺,并为他们提供固定的军饷。在戈登的带领下,“常胜军”配合李鸿章淮军,对太平军发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围剿,两年内参加了30余场战斗,攻克城池数十座,使太平天国终成败局。因镇压太平军“有功”,戈登受到清廷厚赏,赐黄马褂和顶戴花翎,并授予提督衔,人称“中国戈登”。此外,英国也晋升他为中校并封他为巴兹勋爵士。[3][2]
1873年,戈登接受了埃及总督的邀请,前往苏丹处理刚多卡洛的当地事宜。他建立了从索伯特河到乌干达前线的哨站,以及打击奴隶交易活动。1877年,戈登成为苏丹总督。之后几年,戈登处理各种外交内政,如积极改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通过外交谈判成功解决达尔富尔一次叛乱等等。很快,他对经年累月繁杂的工作感到筋疲力尽,于是辞职外出游历世界。1882年3月,戈登晋升为少将。1883年12月,因苏丹爆发的马赫迪起义英国政府打算放弃苏丹,于是派戈登前往喀土穆处理并撤离人员。1884年1月,戈登再度被委派为苏丹总督。2月18日,他抵达了喀土穆,开始着手遣返妇孺和伤者回到埃及,约2500名妇女老弱在起义军封锁道路前被撤离。[3][2]1885年1月26日,喀土穆陷落,戈登被起义军所杀。[1]
戈登在中国和苏丹的成功经历,体现了他具备很好的管理能力,有较为娴熟的战术技巧。[4]戈登的死让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大为震惊,她怒斥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的坐视不救,致使格莱斯顿失去民望而被迫下台,并导致自由党政府垮台,开始保守党的长期执政。此外,这也增强了英国吞并苏丹的决心。1898年,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率领的英军击败起义军,后来苏丹被英埃共管,直到1956年独立。[3]另一方面,作为英国殖民军官,戈登在中国和苏丹犯下了诸多罪行,如火烧圆明园、镇压两国起义军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