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

适用于自然、社会等领域的学科
统计学(statistics)即统计理论,是适用于自然等领域的一级学科,是指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及自然现象统计资料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所包含的一系列收集、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资料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1][8]。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这里的数量方面包括三个方面,即数量表现、数量关系与发展变化趋势[9]。统计学中常见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和样本、参数与统计量、统计指标与标志、变量和统计指标体系等[10]
公元前2250年的中国,大禹治水时,根据地理位置、人口及物产与贡赋的多少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汇编成禹贡九州篇,从而形成了统计的维形。德国学者芒斯特(Sebastian Muester,1489-1552 )所编的《世界志》,是第一部反映这些国家财富调查的科学统计著作[11][7]。古典统计学,是指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间,处于萌芽状态的统计学。这一时期主要有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两大学派[1]。近代统计学是指18世纪中末叶到19世纪中末叶这一百年期间的统计学。这一百年中,统计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又形成了许多学派,其中主要是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7]。现代统计学时期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统计学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来,数理统计学发展的主流从描述统计学转向推断统计学[1]。历史上著名的统计学家有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罗纳德·费希尔(Ronald Fisher)、亚伯拉罕·瓦尔德(Abraham Wald)等[2][3][4][5]
统计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分析法、统计分组法和归纳推断法等[12]。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以及社会性等特点[13][14][15]。统计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众多领域,如,生物学管理学、物理学以及经济学[16][17][18][19]

学科含义

统计学即统计理论,是指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及自然现象统计资料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所包含的一系列收集、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资料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1][8]。调查、分析、综合统计资料并研究其数量关系变化所用的方法、技术称为统计方法。因此,统计方法论在国际上也被用来概括整个统计学科。统计学包括的具体内容在世界各国中存在一些差别,但其基本构成是一致的,即都可以分为统计基础理论和统计应用方法两大部分。统计基础理论一般包括数理统计学、统计学原理等;统计应用方法则包括社会经济(人口、工商业等)各方面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计算分析方法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