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纥那

魏朝的炀皇帝
拓跋纥那(?—337年),鲜卑族拓跋部人。东晋十六国时期代国国君,先后任代国第二十七任、第二十九任君王。于公元325—329年、335—337年两次在位。[1][2]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即位为代王,曾在边境抵御后赵中山公石虎的进攻,兵败后迁都大宁(今河北张家口)。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各部共同拥立其堂侄拓跋[]槐为代王,拓跋纥那逃奔宇文部。后代国发生叛乱,拓跋翳槐失去各部力量支持,拓跋纥那趁机回国再次当政。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拓跋翳槐在后赵支持下回归大宁复位,各部纷纷倒戈,背弃拓跋纥那,拓跋纥那被迫投奔前燕,不知所终。北魏天兴初年(公元398年),拓跋纥那被道武帝拓跋[guī]追谥为“炀皇帝”。 [1][2]

人物生平

拓跋纥那是北魏桓帝拓跋猗迤之子,惠帝拓跋贺傉之弟。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拓跋纥那的兄长拓跋贺[]去世后,拓跋纥那即位代王[1][3]
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后赵王石勒遣将石虎率领骑兵五千进犯拓跋边境,拓跋纥那率军在句注陉北(今山西朔州东南)抵御石虎的进攻,兵败后迁都大宁[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