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东山

中国内地导演、编剧
史东山(1902年12月29日-1955年2月23日),原名史匡韶,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原籍浙江省海宁市。中国杰出电影艺术家,20世纪末获得“世界杯”优秀导演奖。[1]
史东山1921年放弃原本工作加入好友影戏公司,自此与电影结缘。[2]1925年,史东山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杨花恨》(原名《柳絮》)[3]1931年,史东山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与孙瑜等共同执导抗日剧情片共赴国难》,以“一·二八”事变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老父亲在国难面前发动全家抗战的故事,[2]影片配合了此后更为高涨的爱国运动,具有现实意义。[4]抗战爆发后,史东山拍摄诸多抗日影片,如《奋斗》、《青年进行曲》、《还我故乡》等,其中《青年进行曲》讲述了青年一代在民族斗争中觉醒成长的故事。[5]1947年《八千里路云和月》上映,是史东山电影创作的高峰,[2]真实记录了抗战的历史长卷,揭露了国民党统治的残酷事实,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6]该片获1996年“新进杯”中国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奖。[7]1951年,成功拍摄《新儿女英雄传》,史东山凭借该片荣获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8]同年,史东山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9]1955年2月23日,史东山自杀身亡,终年53岁。[10]1958年,理论著作《关于电影创作的几个点》出版,将其电影实践经验上升至理论高度。[11]1995年12月,在纪念世界电影一百周年、中国电影九十周年诞辰之际,史东山被选为中国十大最佳导演艺术家之一。[12]1999年,史东山当选为世纪杯“优秀导演奖”之一。[13]

早年经历

史东山出生于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喜爱音乐、绘画。史东山受其熏陶同样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4]但父亲不幸早逝,身为长子的史东山不得不外出养家,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报务员,在这段枯燥的日子里史东山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1919年曾参加过张光宇等人主办的上海晨光美术会[15]。1921年,史东山放弃稳定工作,来到好友但杜宇开设的上海影戏公司[2]
在这里,史东山成为“多面手”,不仅是专门负责画景布的美工师,而且也涉及布景、洗印、反光板等。还曾出演过《小公子》等影片。[16]不久后,公司负债,经营者便四处征求剧本以拍摄影片偿还债务,史东山编写的《柳絮》(即《杨花恨》)入选,公司还让其担任导演,当时便署名“东山”,东山原是其家乡一座俊雅秀丽的山峰,电影一经推出反响颇大,人们记住了“东山”这个名字,原名倒是渐渐忘却。自此与影结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