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济慈

19世纪英国诗人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诗人,和拜伦雪莱并称于世。[1]
济慈出生在社会底层,在儿童时期就失去了父母双亲。为了生计,济慈成为了医师学徒,并获得了助理医师资格,并于1815年考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但没有一年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专心于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6年济慈放弃行医,走上了写作之路。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诗人,并且受到他们的影响。1816年5月,他在亨特主编的《探究者》上发表了第一首诗作《哦,孤独!如果我和你必须同住》;1817年3月,在雪莱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歌》,该诗集收录了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致斯宾塞》,以及其他的十四行诗,该诗集受到一些好评,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1818年,创作长诗《恩底弥翁》;1818年到1820年,济慈先后完成《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海壁朗》《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多篇流传至今的诗歌,同年济慈患肺结核,并于1820年停笔前往意大利养病。最终于1821年2月23日因肺结核病逝意大利罗马,年仅25岁。[2][3]
济慈被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复兴的旗手”,他前期的诗歌用自然、艺术和感官的享受构成诗歌的主题,追求抽象美和想象美;[4]后期的诗歌接近现实主义,语言则从典丽模糊的词藻趋于单纯且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十九世纪后半叶,济慈诗歌的影响力凌驾于其他十九世纪诗人。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初,济慈被认为是英国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中影响力最高的一位。[1][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