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

唐朝刘知几编纂的史学理论专著
《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由唐代刘知几编著,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历时九年,它对中国唐代以前史学作了理论性总结。[1][2]
《史通》全书二十卷五十二篇,现存四十九篇,分为内篇十卷三十九篇(《体统》《纰缪》《弛张》三篇亡佚),外篇十卷十三篇。内篇为全书主体,讲述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其中以评论纪传体史书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3][2]
《史通》的成书参考了大量书籍,其中包括扬雄《法言》、王充《论衡》、应劭《风俗通》、刘劭《人物志》、陆景《典语》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其中《文心雕龙》对其影响颇大[4]。《史通》对史学理论和史书编撰方法提出了自己见解,并对唐以前史书作了评论,对后世史学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其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存在时代局限性,评论史事则存在忽略史情、史意的现象,对史事的评判也有不足之处[5],同时它还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方面有一定研究价值[6]

书名

刘知几在《史通原序》讲述了《史通》名称的缘由,是受到《白虎通》名称以及新朝王莽求封《史记》作者司马迁之后为“史通子”的启发[a][7],清人黄叔琳认为《史通》之“通”有“笺故之义”和司马迁“通古今之变”两重含义,学者陈光崇则认为主要为“笺故之义”,并无“通古今之变”的含义,历史学许凌云认为“通”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含义[8],《中国史学思想会通》一书认为刘知几将其书命名为《史通》,一是认为《史通》是和《白虎通》一样重要的史著,二是“通”代表着史学求通有悠久的传统。[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