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1]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2]在皮影戏中,用兽皮或纸板制成的彩色影偶形象,在灯光的照射下透过影窗呈现给观众,[3]艺人则在幕后操控影偶,[4]同时伴随着音乐和演唱进行戏剧表演。[5]
皮影戏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6]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7]其流行甚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3]皮影戏的形成年代尚无确考,不过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8]另据北宋张耒在《续明道杂志》中记载,[9]至少在宋代的时候已经成熟并且流行开来。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在清代的时候皮影戏呈现出繁荣的局面。[10]皮影戏人物丰富多彩,灵活传神,表演的伴奏音乐充分地摄取了各地民间乐曲和当地唱腔的特点,形成了一道独具民族特色的奇景,[11]被誉为“电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动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