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学名:Reptilia)的统称,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羊膜动物。[1][14]截至2024年,根据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收录的信息,爬行纲下共分为4个目、90个科、1205个属,共计10513个物种,包括所有现生的龟类、蛇类、蜥蜴类、鳄类等,以及一些已经灭绝的杯龙类等。[15][2]不同种类体型差异很大,最小的爬行动物(如侏儒变色龙)体长不超过3厘米,而最大的爬行动物(如湾鳄)体长约6米,体重约1000千克。[9][10]体型大体呈圆筒状。根据其体型不同的特化,可分为蜥蜴型、蛇型和龟鳖型。颈部明显增长,四肢强健 ,尾部细长。[12][13] 该纲动物广泛分布于除南极以外的各种地区的生态环境之中,尤以南半球的种类更为繁多,适应于地栖、树栖、水栖和穴居等复杂环境。它们食性差异很大,为植食性、杂食性或是肉食性。大多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属于最早产羊膜卵的动物。[11][12][13]多具较明显的蜕皮现象;且由于其仍属于变温动物,故部分(如鳖等)在寒冷和炎热季节需要蛰眠;[11][16][17]部分(如海龟等)具季节性的迁徙行为。[13] 2021年,该纲下共有94个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其中有19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7]截至2024年,共有1025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32个灭绝(EX)、2个野外灭绝(EW)、430个极危(CR)、789个濒危(EN)、625个易危(VU)。[6]爬行动物对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11]部分可供食用;蛇类、龟类的一些结构和机能为仿生学提供研究价值;部分还具工艺价值(如玳瑁等)、[18][19][20]观赏价值(如动物园表演等)。[13][14][20]远古时期,一些特定的物种也成为了各民族历史和传统的特殊文化符号。[21]然而它们也有危害,如伤害家畜和人类等。[22][14]
起源演化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晚石炭纪(约2.85亿年前),起源于古代两栖动物(Amphibian),并于中生代(距今约2.5-0.65亿年前)分化辐射,达极盛时期,分布范围从陆地扩展到水域和天空,故称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23][12][15]而噱头目(Rhynchocephaliformes)则是爬行动物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现仅存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m),该种是起源于1700万年前的“活化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