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琦

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官
孙宝琦(1867-1931),字慕韩,晚号孟晋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末民初的政治家、外交官。[1]
1867年(清同治六年),孙宝琦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的仕宦之家。孙宝琦少年好经世之学,后以荫生身份进入仕途,曾在北洋创办铜元局、武备学堂。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孙宝琦随清廷抵达西安,在军机处处理电报事物。清政府与联军和议达成后,孙宝琦奉命两度出使西方,先后任驻法国西班牙德国大使。任职外交官期间,孙宝琦积极考察西方政治、工厂等,向清政府提出变法的主张。辛亥革命爆发时,孙宝琦“顺应潮流”,宣布山东独立。而后又立即取消独立,听从清廷安排,被袁世凯趁机控制山东实权,孙宝琦则辞职。民国成立后,孙宝琦任职民国政府,历任外交总长、审计院长、财政总长等职。1916年辞去财政总长后,接办汉冶萍公司。1923年,曹锟贿选成功,孙宝琦于次年1月奉命组阁,出任国务总理,期间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任内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并出任中苏建交后的第一任驻苏大使,但始终未能赴任。因法国“金法郎案”,孙宝琦与财政总长王克敏发生矛盾,于当年7月辞职下野。[1][2][3][4][5]
孙宝琦晚年从事慈善文教实业,历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以及全国赈务督办、华洋义赈会长、中法大学董事长等职。1931年2月3日因胃病在上海去世,享年64岁,死后安葬于杭州杨家牌楼。生前著有《抚东奏稿》《出使英法德三国随记》等。[2][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