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

中国北方的戏曲剧种
1
4
评剧,习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起源于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对口莲花落”,1935年正式命名为评剧;[1]是中国北方流行的汉族传统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9]
清末年间河北省东部滦[luán]州一带作为乞食表演出现的民间说唱艺术“莲花落”被认为是评剧雏形。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1890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后来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进入唐山、东北等地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东北、华北地区的主要剧种,随后流传到西北、西南广大地区,演变为一个既蕴含着深厚民间文化传统,又能体现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兴剧种。评剧,以板腔体音乐为基础,辅以拉弹类、打击类和吹奏类乐器伴奏,形成了男女唱腔,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等众多行当。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代表作《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已成为评剧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外评剧还有《王二姐思夫》《安安送米》《马思远开茶馆》《小女婿》《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秦香莲》《杜十娘》等一批代表性剧目。[1][9][11]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罗会芹、罗会芹、刘秀荣、张俊玲、[1]王向阳、[6]冯玉萍、周丹、筱俊亭[5]刘萍、谷文月、[3]袁淑梅、李红霞、[7]陈佩华[8]、王冠丽、曾昭娟[4]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