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1900年10月3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95年02月06日病逝于北京,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曾用笔名蔡叔声[2]。毕业于明治专门学校。中国著名文学家、戏剧作家[3]。
五四运动时,夏衍和同学一起组织了杭州“五·八游行”并出版小报《双十》[3]。1920年,其前往日本留学,开始尝试翻译工作。第一本译作为戏剧理论专著《戏曲研究》,后成为首位将《母亲》带入中国的译者[1][3][4]。1927年夏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29年10月,组建了上海艺术剧社,排演了戏剧《炭坑夫》,因此与戏剧结缘[5][6]。1933年3月,夏衍担任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组长,从此开始剧本创作的生涯。同时,他创作的第一部电影《狂流》问世,此影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左翼影片”,此后夏衍在戏剧界中创作的多部作品在革命戏剧运动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7][8][5]。1937年,夏衍创作出经典话剧《上海屋檐下》,五年后他完成了另一剧作《法西斯细菌》,这两部作品成为了夏衍话剧的代表作[8][9]。从1944年起,他还担任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南侨日报》主笔等工作[6]。后续其创作并改编了多部优秀话剧如《考验》《祝福》《林家铺子》等[2][10]。1962年,因改编《革命家庭》荣获第1届“百花奖”最佳编剧奖[2]。 1977年,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及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其优秀作品被结集出版,如《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杂文随笔集》等[5]。1994年,夏衍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11]。次年,病逝于北京,骨灰撒入钱塘江[2]。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