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灵论

17世纪泰勒提出的哲学思想
泛灵论(Animism)一词源于拉丁文“animi”,原意指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的神秘属性,即灵魂。泰勒提出了灵魂的概念,认为灵魂是无形的,类似于蒸汽、薄雾或阴影。泰勒认为,灵魂观念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它是赋予个体生命和思想的源泉,能够独立支配肉体所有者的个人意志,具有在空间中移动的能力。虽然大部分情况下不能被看到或触摸到,但它同样具有物质力量,有时看起来像一个醒着或睡着的人,或者像一个离开肉体但与肉体类似的幽灵。在死后,灵魂仍然存在于人的肉体上并继续生活。它还可以进入其他人、动物或物体的肉体中影响它们。泛灵论是一种宗教和本体论的观点,它的特点是相信自然环境的某些方面,如树木、山脉和动物,是非人类的人,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会关系。[1]
人类无法解释事物的过程是神灵信仰存在的基础。早期人类面对生命的消失会感到恐惧,他们试图找出如何使事物恢复生命的方法,因此相信事物的本质不在于物质存在,而在于某种精神性的存在。为了解释这些想法泛灵论便随之产生。[2]泛灵论研究两个主要问题:一个主题是各种“精神”和“灵魂”的存在。另一个是围绕着人格的归属。[3]
泛灵论(Animism)提供了一种解释宗教现象和信仰的框架,认为意识存在于整个宇宙中的各种实体和现象中。泛灵论改变了人们对宗教和神秘主义的理解,同时泛灵论认为意识存在于宇宙各种实体和现象中,强调万物都有灵魂,促使人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挑战了传统的物质主义观点,激发了对意识和自然界关系的探索兴趣。作为宗教和文化现象,泛灵论对宗教人类学、文化学和哲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深入探讨宗教、信仰和人类思维的本质。[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看来,泛灵论是人类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

原文与出处

泛灵论(Animism)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提出,19世纪晚期,泰勒将该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联系起来,并认为泛灵论为世界许多宗教的发源驱动,并在他的著作《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进行了广泛的阐述。以下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关于泛灵论的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