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怀特提出的国际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为讨论建立战后国际货币体系问题,1944年7月1日到22日,来自美、苏、中、法等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的华盛顿大旅社举行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5]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和世界银行(简称WB)。[6]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形成。[1][7]自1947年11月15日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6]
布雷顿森林体系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交往,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今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具有深远影响。[1]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8月15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8]

建立背景

战后国际金融局势混乱

随着一战的爆发,各国为了维持战争的持续发展,相继废除了金本位制开始发行没有黄金含量的纸币,顿时世界金融秩序陷入一片的混乱。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无政府状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