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尾蝾螈

蝾螈科蝾螈属两栖动物
蓝尾蝾螈(学名Cynops cyanurus),别名娃娃蛇[2]蝾螈科蝾螈属两栖动物[1]该物种是一种相对较小的蝾螈雄性体长可达80毫米,雌性体长可达100毫米。[6]皮肤粗糙,体背面布满痣粒;颜色变异比较大,多数个体背面蓝绿色,也有的为黑褐色、黑色或者黄褐色,颜色比较浅的个体有时还有分散的黑色斑点;[2][6]腹部桔红色;尾部桔红色;尾基侧扁,尾鳍褶平直,尾的末端较钝尖。[2]
蓝尾蝾螈是中国特有种[4]生活在云贵高原上,海拔在1790-2400米之间。本种在混交林、池塘、稻田和灌溉的麦田里常被发现。适应性很强,能够在干旱和pH6.0的酸性水中正常成长。[6][4]
2000年,蓝尾蝾螈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7]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4]其对防除农业和害虫有一定的作用;较易饲养,颜色多样,可用作观赏动物;其繁殖期较长,成体以及卵粒(胚胎)、肢体再生研究等均可用作科研和教学的实验材料。[2][8]

分类与命名

1962年,中国学者刘承钊根据贵州水城的标本,将该物种定为新种“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发表。1983年,中国学者杨大同依据昆明花红洞标本,将俊明、景东标本在《动物学研究》上正式定名为“蓝尾蝾螈云南亚种Cynops cyanurus yunnanensis”。1983年寇治通在《两栖爬行动物学报》中把呈贡标本定名为一新种,即“呈贡蝾螈”。1983年中国学者梁费等人把楚雄标本定名为“蓝尾蝾螈楚雄亚种Cynops cyanurus chuxionggensis”,但后续杨大同等多数学者认为“呈贡蝾螈”和“蓝尾蝾螈楚雄亚种”都是“蓝尾蝾螈云南亚种”的同物异名,故蓝尾蝾螈被划分为2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Cynops cyanurus cyanurus)和云南亚种Cynops cyanurus yunnanensis)。[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