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器
1
4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随葬时间下限为公元前443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1][2]曾侯乙编钟在历史、文化、音乐、美术等人文方面和声学、铸造等技术方面,都反映出了公元前5世纪人类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是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藏于湖北省博物馆[3][4][5][6][7]

文物全貌

结构和外观

曾侯乙编钟钟整体由钟架1副、钟65件(镈钟1件,甬钟45件,钮钟[a]19件)、挂钟构件65副、演奏工具8件组成。[8]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5]由长、短两堵立面垂直相交,成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施蟠龙纹铜套,由6件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件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3]编钟共计65件,最大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高20.4厘米,重2.4千克,总重量达到2500千克,[7]编钟加木质衡量及钟架附件总重达5吨。[4]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钟架上,横梁为黑漆彩绘长方木,两端并套有动物形象的青铜套。上层的立柱是圆木;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筍、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编钟出土时,在近旁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7]据考证,曾侯乙编钟的完整形态是经过了两度改编和补充的,先是两层五组49件(甬钟35件,钮钟14件),后是三层八组65件(甬钟46件,钮钟19件),然后才是三层八组64件(甬钟45件,钮钟19件)外加镈钟(原有一甬钟未随下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