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

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
肛裂( anal fissure )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烈疼痛。见于青中年人 ,绝大多数肛裂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也可在前正中线上,侧方出现肛裂者极少。若侧方出现肛裂应想到肠道炎症性疾病(如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等)或肿瘤等其他疾病的可能[1]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好发于年轻人(青少年),有15%的产妇会出现肛裂。排粪时和排粪后的肛门疼痛是肛裂最为重要的临床特征,常伴有局部瘙痒便血。肛裂可分为急性或慢性,急性肛裂症状持续不超过6-8周,主要表现为肛管皮肤单纯撕裂;而慢性肛裂可见裂口远端的哨兵痔、裂口近端的肛乳头肥大、内括约肌纤维的裸露或皮下瘘的形成等。肛管齿状线以下至肛缘的线性溃疡是肛裂的主要病理改变,肛门内括约肌的高张力痉挛以及局部缺血是引起肛裂的主要病理因素,最常见的病因是粪便干结。90%的肛裂位于肛管后正中线;这与肛管后侧区域血液供应较差和括约肌痉挛减少动脉通过内括约肌时的血流量相关[2]
括约肌切开被认为是肛裂治疗的关键。内括约肌切开包括化学性内括约肌切开及手术括约肌切开,通过降低肛管的压力,增加肛管皮肤的血供,促进肛裂的愈合。临床上对于肛裂的治疗,尤其是手术规范,存在一定的争议,不当的手术方式甚至会引起肛门失禁 [2]

分类及分型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