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

1831年法拉第发现的物理现象
电磁感应(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2]又称磁电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1]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1]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获悉亨利(Joseph Henry)在纽约奥尔巴尼(Albany)做的实验。[1]在这个实验中,亨利使用了电磁力非常强的电磁铁法拉第立即有了观测力线使电磁材料产生应变的想法,最终经过不懈努力证明了“磁生电”现象。[1]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电磁学领域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为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转化奠定了实验基础。[1]电磁感应有许多应用,包括变压器、电磁炉无线充电器[3],以及电动机和发电机等设备都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设计而来的。[4][5]

发现历史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海斯提安·奥斯特(丹麦语:Hans Christian Ørsted)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并引来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活动。科学期刊收到了许多描述电磁效应和试图解释它们的有关文章,哲学杂志的编辑请法拉第进行评审。面对这样大规模的实验现象和推断,法拉第开始系统地研究电磁现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