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是汉末政治家刘劭所著,时间在220-236年之间,即曹丕、曹睿(叡[ruì])父子改革传统选举制度的时期,共三卷十二篇,[1]隋唐志及四库全书将其归类为子集名家类,[2]是一本杰出的人才学理论著作。[3]在汉末魏初风云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物品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受当权者重视个人实用价值影响,作为上层官僚的刘劭[shào]提出了系统总结人才学理论,对不同人的情性、才能、品格、能力进行分析和品鉴,提出了识别人才、因才施用的方法。[2][4]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十二篇,继承先秦两汉人才思想、人物品评理论,论述人物品鉴的难处,提出了人物识鉴的方法,构建了人物评价体系,提出了十二流业,针对识鉴误区提出了解决方案,定人物物品鉴的重要性,[5][6][7]关注情性,把其视为德、才的基点,[8]分析人才各得其职、各守其位的重要性。[3]简言之就是,识鉴人才有二难,二难导致七谬,针对七谬提出八观,[6][7]人各有志,要把人才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9][6]
《人物志》是两汉以来人才品鉴学说的集大成之作,[10]总结了人物评价的思想、标准,罗列了人物评价的客观方法,[11]思想内涵丰富,诸如美学思想、政治哲学思想、人才与教育测评思想、儒道名法兼综思想等,[12][13][2][9]肯定人物品鉴的重要性,关注情性,把其视为德、才的基点,认为不同情性会影响其才能的发挥。[8]最早提出人物审美品评理论,开启魏 晋时期人物审美品评、审美品味的先河,继承了两汉以来的学术思潮,影响了魏晋及以后的学术风格[12][10]对后世作品的人物形象创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14]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人才学著作,也是世界上人力资源学著作的首创。[11] 成书背景
成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