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ruì](204年——239年),也做曹睿,字元仲,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曹魏第二任皇帝,政治家、文学家。[3][4]祖父是魏武帝曹操,是魏文帝曹丕长子,生母为文昭甄皇后。[1] 曹叡自幼受曹操喜爱,历封武德侯、齐公、平原王,因生母甄氏被曹丕赐死而获罪,终日谨慎行事,直至曹丕病危才被立为太子。[5]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曹叡即位为帝。在位期间,军事上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收服鲜卑,平定麴[qū]英、孟达、公孙渊等引发的内乱[6];内政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命臣下制《魏律》十八篇。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沉迷于)内宠。[7]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驾崩于洛阳宫嘉福殿。正月二十七日,下葬于高平陵,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1]因其临终托孤不当,导致日后朝政动荡,最终政权旁落司马氏。[8] 曹叡擅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9]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2]史家裴松之评价曹叡是一位沉毅断识,任心而行,有君子气概的君王。[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