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

流传于中国河北的梆子声腔剧种
1
4
河北梆子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来,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旧时称秦腔、山陕梆子、直隶梆子、京梆子、梆子腔,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繁荣阶段;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导致河北梆子走向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河北梆子逐渐开始复苏,并正式定此名,它是我国戏曲梆子声腔系统的重要支脉。[1][2][3][4]
河北梆子包括须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净、二净、文丑、武丑等,每个行当都有特定的唱腔风格,表演风格奔放粗犷,动作较夸张,常有高难度的特技表演[5]河北梆子的唱腔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等。[6]传统伴奏乐器分文武场,文场乐器有板胡笛子、笙、三弦唢呐海笛等;武场乐器有鼓、板、大锣铙钹小锣等。[7]代表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春秋配》《金水桥》《教子》《杜十娘》《喜荣归》《南北合》《三上轿》等。[8]
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22。[5]

历史发展

形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