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

银耳科银耳属真菌
1
4
金耳(学名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ndoni & M. Zang) Millanes & Wedin),又名脑耳、茂若色尔布、黄耳、金木耳、胺茸、黄金银耳黄木耳等。为耳包革科(Naemateliaceae)耳包革属(Naematelia寄生真菌。[2][1][3]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陕西吉林福建西藏等地。单生或群生在阔叶针阔叶混交林中,在壳斗科树的枯木上易见,与毛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菌丝共同形成子实体。[4][5][6]
金耳子实体大型,半球状至不定形块状,全体呈脑状,由数个深浅不一的沟槽分隔形成的肥厚裂瓣组成,基部狭窄。干后缩小,坚硬,基本保持原型。鲜时表面金黄色、橙黄色至橘黄色,干后橙黄色至金黄色。裂瓣内层主要由毛韧革菌菌丝组成,菌丝分支处有或无锁状联合,吸器丰富。下子实层菌丝或多或少呈平行状;子实层遍生外露表层。担孢子球形至广卵形。[2]
金耳胶质细腻,清润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真菌。金耳子实体为中药黄木耳的基原。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此外,金耳还可以研制成不同规格的护肤品和化妆品,是一种开发和利用价值较高的菌类。[4][6][7][8]
由于金耳经济价值较高,其野生资源遭到过度采集,再加上其人工栽培难度大,已濒临灭绝。2018年,金耳被中国生态环境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收录,级别易危(VU)。[3][9]

驯化栽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