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指由于挤压、运动、高热、药物、感染、电解质紊乱、炎症等引起横纹肌破坏和崩解。导致包括电解质、肌红蛋白和其他肌浆蛋白(如肌酸激酶、醛缩酶、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换酶)在内的肌细胞内容物渗漏到循环中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严重的代谢紊乱,急性肾损伤,严重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3][2][7] 该综合征病因分为物理和非物理两大因素,常见病因包括外伤、剧烈运动、药物毒物、遗传代谢性疾病等[4]。其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肌痛、肿胀以及常见的无血尿性肉眼色素尿,是创伤性和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共有的特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还会引起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15%到50%以上)、肝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出现生命危险[4]。肌酸磷酸激酶(CK)是诊断横纹肌溶解的敏感指标,又因与肌坏死范围相关,CK也是估计肌坏死范的可靠指标。在发生横纹肌溶解时,肌酸激酶可高达5000U/L或更高[3]。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及时、积极补液,充分水化,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的稳定,清除有害物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行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等肾脏替代、器官支持治疗[2]。 中国尚缺该病流行病学统计数据,美国国内统计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年发病率约为2/10000人,总体病死率约5%,个体预后差异很大,尤其在战争或巨大灾难(如5.12汶川大地震)中,其发病率骤增,50%~85%严重创伤患者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3]。 病因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病因可分为物理和非物理因素两大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