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

海龙鱼目海龙鱼科下的一属
1
4
海马属(Hippocampus[2],是海龙鱼目海龙鱼科数种小型鱼类的总称,[6]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2]截至2024年,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全球己知海马属包括55个有效种。[10]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欧洲以及澳大利亚海域,[11][2]属于近海鱼类,[9]行动迟缓,却能很有效率地捕捉到行动迅速、善于躲藏的桡足类生物,生活在温带海草、海藻和热带珊瑚礁中,[12][3]或用尾巴卷缠在海草上,或附着于漂浮物上随波逐流。[13]
海马属体长一般在1.5-35.6cm(0.6-14英寸)之间[14],体形侧扁,头与躯干成直角,胸腹部突起,由10-12个骨头体环组成。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常处于卷曲状。[15]海马头前有冠状突起,[16]吻部呈管状,[17]没有牙齿,[13]鳃孔很小,鳃盖突出。[17]雄海马负责怀孕和生育,尾部腹面有一个孵卵囊作为育儿袋。雌雄海马交配产卵后,卵子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经过8-20天的孵化,由雄海马生育,[18]平均一次产100-200只海马幼体,一年可繁殖2~3代。[11][19]
海马属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珍藏装饰价值和药用价值,利益驱使人类对海马进行大量捕捞和贸易。[7]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全球每年有3700万只海马在21个国家被捕捞。[20]截至2024年,海马属所有物种均列于《国际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中。截至2023年,全球海马属现有42种海马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其中濒危(EN)2种,易危(VU)12种,近危(NT)1种,无危 (LC)10种。[3]在中国,自2004年5月15日起,海马属所有物种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

演化

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海马化石于2009年5月4日在斯洛文尼亚(Slovenia)被发现,其中包括这个2英寸长(5厘米)的成年雌性撒尔马提亚海马Hippocampus sarmaticus)化石,该化石可追溯到约1300万年前。[21]撒尔马提亚海马最接近现存的海马品种是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