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华(1930年11月6日—2018年9月7日),出生于天津市,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1]
1938年,年仅8岁的常宝华到茶社相声大会当学徒,并于次年开始登台表演。1951年,常宝华拜师相声大师马三立,并于同年进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工作。[2]之后在1953年,进入“海政文工团”工作。[2]1958年,常宝华凭借相声《水兵破迷信》获得全国第一届曲艺会创作与表演优秀奖。作家赵树理为该作品撰写了评论《我爱相声“水兵破迷信”》。[3]1959年,常宝华与赵忠、钟艺兵共同创作的相声作品《昨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全国文艺会演上获得创作和表演双料优秀奖。[4]1961年,常宝华因创作和演出成绩显著荣立军功三等功。[5]1976年,常宝华与侄子常贵田创作并演出了相声《帽子工厂》,成为当时相声直接介入重大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并在1980年全国曲艺短篇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6] 1978年,常宝华创作的相声《四人帮办报》《解剖》《两张照片》《非砸不可》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2]1988年,常宝华首次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与其孙常远一起演出《对话趣谈——爷孙对话》。作品逻辑和观念一反常理,老少身份互换,互相学对方说话,呈现出反差效果。[7]1995年,他凭借《追溯》这一经典之作,荣膺[yīng]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2]2006年,常宝华获得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8]2015年,常宝华在北京举行名为《沧海一声笑》的“从艺八十周年专场演出”,师胜杰、石富宽、常贵田等相声演员来捧场献艺。[4]2018年9月7日,常宝华因哮喘病在北京海军总医院逝世,享年88岁。[9] 常宝华一生学习和演出传统相声70余段,创作相声、小品、快板等作品170多篇,在全国各报刊发表文章50余篇,退休后仍继续进行创作、撰文、著书、教学,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相声事业。[9]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