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
南海一号南宋(1127—1279年)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约20海里的地方,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1989年被命名为“南海一号”,[1]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随后被整体打捞出水,现保存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的沉箱中。[2]
“南海一号”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3]船身长30米左右、宽9.8米。[2]1987年8月,考古人员从“南海一号”中出水了大量文物,包括金、铜、铁、瓷器等。[4]1989年8月,中国与日本联合成立“中国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正式开始对沉船进行水下考古。[5]1999年,香港商人陈来发先生创建了名为“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的组织并发起募捐,无偿捐助港币120万元用于“南海一号”水下考古。[6]2001年,水下考古队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大规模考古;2002年3-5月,考古队打捞出文物4500多件;2006年7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了“南海一号”的打捞方案。[7]2007年12月28日,“南海一号”整体移进“水晶宫”。经过考古队的多次发掘,截至2019年,已发掘文物十八万多件。[8]
“南海一号”沉没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路,为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尤其为研究宋朝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提供了参考。[9]

古船概况

参考数据
建造时间
南宋[1]
建造地
推测为福建泉州[10]
船体情况
外形
高舷多桅帆尖头船[10]
结构
木质结构[10]
船长
30.4米[2]
船宽
9.6米[2]
船高
约4米(不算桅杆)[2]
-
排水量
600吨[2]
-
载重
近800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