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枫皮(学名:Illicium difengpi B. N. Chang et al.),别名钻地枫、矮顶香、枫榔等,为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八角属(Illicium)植物[2],为中国特有种,产于广西马山、都安、天等、龙州、德保、靖西、田阳等地[3],零星分布于广东梅州和云南文山等地[4]。地枫皮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5],根系发达[3],垂直自然分布区域一般在海拔450~1200米之间,以500~800米之间的范围更为常见,多生长在石灰岩山顶裸露岩石上或丛林中,偶见于半山腰石山疏林下[6]。 地枫皮为灌木,株高1~3米,全株均具八角的芳香气味,根外皮暗红褐色,内皮红褐色。嫩枝褐色,较粗,气芳香。叶聚生或簇生,革质或厚革质,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叶柄较粗壮。花紫红色或红色,腋生或近顶生,单朵或簇生;最大一片花被片宽椭圆形或近圆形,肉质。聚合果,具果梗,蓇葖9~11枚;种子长6~7毫米。花期4~5月,果期8~10月。[1] 据《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等典籍记载,地枫皮的树皮可作中药材入药,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7][8]。此外,地枫皮保持水土与绿化石山的效果好,是石灰岩山区的主要植物资源[3]。地枫皮于1991年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中,为濒危物种[9];并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二级[10];此外,其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的《受威胁物种信息》中也有收录[11]。 形态特征
地枫皮为灌木,高1~3米,全株均具八角的芳香气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