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东周春秋时期五个诸侯国之长的总称,也被称为“五伯”。其说法最先见于《左传》,用来描述春秋时实力最强盛的诸侯,常与战国七雄并列。[1]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 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霸”原作伯,即为诸侯之长,能把持天子政令,召集会盟,地位显赫。[2]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大体有两种:其一,《史记索隐》等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其二,《荀子》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除此之外,春秋五霸还有包含吴王夫差、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郑庄公等诸侯的其他说法。[3][4] 春秋五霸是东周时期诸侯争霸下的特定时代产物,其继承先辈的成就而励精图治,不仅把本国的实力推向巔峰,成为代周室而享“共主”之权的至尊,而且叱晓中原成为主宰时代命运主角。春秋五霸的出现,为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做出前期准备。[5] 概念由来
“霸”,也作“伯”,指的是行使方伯的职责,会盟诸侯,朝见天子的诸侯。春秋时期,周天子统治力度减弱,诸侯没有共同统领,强大的诸侯通过尊王攘夷,兼并他国,改革发展等举措发展社会。此时强大的国家被称为“霸”,霸主替代部分天子的权力和责任。春秋时期霸主涌现,至战国初年,人们借用三皇五帝的说法,将春秋时期实力较强的五个诸侯,统称为“春秋五霸”。但具体包含哪五位诸侯,历来存在争议。[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