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杜

卫矛科卫矛属小乔木
白杜(学名Euonymus maackii Rupr),又名丝棉木、桃叶卫矛、明开夜合等,为卫矛科Celastraceae卫矛属Euonymus小乔木,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1][2][3]。其常生于海拔100~800米的山坡林缘、路旁、河旁及灌丛等地[4];其喜光、耐寒、耐旱、也耐水湿,适宜生长在肥厚、潮湿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中[5][6]
白杜高达6米,叶卵状椭圆、卵圆或窄椭圆形,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细锯齿;聚伞花序3至多花,花4数,淡白绿色或黄绿色,雄蕊花药紫红色;蒴果倒圆心状,成熟后果皮粉红色;种子长椭圆状,种皮棕黄色,假种皮橙红色,全包种子,成熟后顶端常有小口。花期5~6月,果期9月[1][7]
白杜树干端直,枝叶秀丽,适宜种植于林缘、草坪等,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5][6]。其木材可供器具、细木工和雕刻用;根皮和茎皮含橡胶;叶子可制茶;种子含脂肪油,可榨油或供制肥皂等[4][6];果实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8]。据《中药大辞典》记载,白杜的根及根皮可入药,主治腰痛、跌打损伤、肺痈等病症[9]。在2019年,白杜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10]

分类模式

桃叶卫矛(Euonymus bungeanus Maxim.)叶柄细长,叶片多为卵状椭圆形或阔椭圆形,但有时叶柄较短,叶片较窄;在看到白杜(Euonymus maackii的模式(holotype A!)时,见到它的叶形与花果都和E. bungeanus一致,二种模式产地同为中国黑龙江地区,而E. maackii发表于1857,早于E. bungeanus Pampanini的描写产于中国湖北的E. oukiakiensis,其模式标本(holotype A!)也与此种相同;本种叶缘多为细密浅锯齿状,但有时齿缘变得粗深,在极端情况下就产生了E. mongolicus,但这种变异是极偶然的,即在模式产地也偶见,而其他产地也存在较大齿的叶缘,因此不能视为一个独立分类单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