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公元274年-公元333年),本名㔨勒或匐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地名详见‘人物争议’)人,羯族,后赵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少帝石弘之父,武帝石虎堂叔。其祖父石耶奕于、父亲石周曷朱,是匈奴旁枝羌渠部 落中的小头目。[1][4] 石勒作为匈奴旁枝羌渠的后裔,少时行贩于洛阳,为人力耕,曾被官吏掠至山东为奴。永安元年(公元304年),石勒与汲桑聚众起兵,后投奔刘渊,展露其军事才能,屡次帮助刘渊击败晋军,助刘渊称帝。石勒在刘氏手下南征北战,宁平城之战中追歼西晋军民十余万,与刘聪、刘曜制造永嘉之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剿杀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军队,东擒苟晞,北取王浚,西逐刘琨,南举兖[yǎn]豫,实力大增,控制着并、幽、冀三州,后阻止东晋祖逖北伐。在晋元帝太兴二年(公元319年)称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太和元年底(329年初),与前赵决战于洛阳,擒前赵皇帝刘曜,后派中山公石虎血腥屠戮关西,彻底灭亡前赵,秦陇各民族纷纷归附,后赵基本统一北方。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石勒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建平。称帝后他制定五品官制,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教育,法律建设,北方社会暂时得到稳定发展;但晚年征召数十万民夫建造华丽宫殿,宽纵石虎胡作非为,导致军政大权皆落其手,为后赵灭亡埋下隐患。[1][2][5] 建平四年(公元333年),石勒去世,享年六十岁,在位时长十五年,谥明皇帝,庙号高祖,虚葬于高平陵。《晋书》作者房玄龄曾称石勒“虽曰凶残,亦一时杰也”。[1][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