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谟拉比法典-抖音百科
《汉谟[mó]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由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于公元前18世纪中叶用刻石颁布的法律汇编,它是人类早期立法历史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部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法典,同时也是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7] 《汉谟拉比法典》发现于1901年至1902年初,法国考古队在伊朗古埃兰地区作考古发掘时,使记载着《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重见天日,同时还出土有这部法典的泥板抄本。而后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被运往法国,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8][6]法典刻于一根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岩柱顶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米。在岩柱顶端有精致的浮雕:高0.65公尺,宽0.6公尺,[8]站在左边的汉谟拉比,从右边坐着的太阳神沙马什的手中接过法典,也有历史学者认为汉谟拉比从太阳神手中接过来的是权杖。[9]浮雕之下是用楔形文字镌刻的铭文,共计3500行,因此亦有石柱法之称。[10][3][11]铭文内容是由前言、主体、结论三部分构成的。汉谟拉比在序言中对他所做的伟大贡献进行了总结和赞扬,并明确指出,他创立法典是为了“发扬正义于世”“为人民造福”。结语部分则着重阐述了汉谟拉比本人以及那个时代法的神圣、永恒的观念。[7][12]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13] 这部法典具有三个鲜明特点:神秘性、阶级性与宗教的现世报应,即以割耳朵、割手、挖眼睛乃至砍头等现世报应手段来代替“下地狱”等来世报应。当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古埃兰国王谢特鲁克·纳洪递(Shutruk—Nanhhunte I,又译作苏特鲁克·那惛[hūn]特一世)[b]趁机入侵,他将大量巴比伦的石碑与艺术品运回埃兰的首都苏萨,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也在其中。[15]正是因为法典本身所具备的特点,使得谢特鲁克·纳洪递在面对战利品之一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时顾虑重重,他一方面想要用自己的名字取代汉谟拉比,一方面唯恐咒语应验在自己身上,出于对宗教现世报应的惧怕,他最终放弃了损毁石碑的想法,这才使得《汉谟拉比法典》幸免于难,留存至今。[6][14] 《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文明的标志性里程碑,同时也是古代中东最重要的法律汇编。[16]法律是社会秩序和公民权利的保证,有了它,社会就浑然有序,人的生命、财产及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就会得到保障。[17]《汉谟拉比法典》对各种社会关系采取了现实主义态度,对私有财产,商业贸易,租佃信贷关系等经济事务都有精密细致的规定,所体现的法治精神殊为可贵。《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古巴比伦王国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这一景象,也与《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与施行密切相关。[18] 出土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