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中国哲学流派
儒家由春秋孔子创立,被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奉为正宗的一个学派,先秦时即为“显学”之一,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儒”在春秋时是给富贵人家主办丧事赞礼的一批人,孔子早年的生活主要靠“儒”来维持,所以“儒家”后来就成了孔子学派的专名。儒家主张“礼乐”、“仁义”、“忠恕”及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提倡“德治”、“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1][4]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孟子和荀子两派,两派均尊奉孔子学说,但思想观点有重大差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儒家因受到禁止一度受挫。西汉初期,统治者休养生息,推崇黄老道家之术,儒家学说仍未被重视。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随着历史的变迁,儒家得到传承与发展,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说,为适应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有所不同。儒家家思想统治中国思想文化界二千余年,直到近代,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儒学才受到比较彻底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部分学者提出”儒学复兴”,出现了“现代新儒家”。[1][4]
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儒家思想不仅为统治者提供了巩固封建等级和宗法制度的思想武器,而且在政治上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长远利益的策略。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是人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的思想材料。[1][4]

名称

“儒”这个称号并不是自孔子开始。孔子以前社会上已有一批帮助贵族办丧事或帮助贵族执行相礼以谋生的人,这些人靠专门的知识混饭吃。孔子开始也是靠儒来谋生的,但是他比当时的儒博学,有政治主张,并参与当时的一些政治活动。孔子开创的儒家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政治团体,“儒家”逐渐成为了孔子学派的专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