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饥荒

历史事件
河南大饥荒(The Henan famine),一般是指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在中国河南爆发的饥荒。[3][6]
河南自1937年起,多次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加上国民党当局炸断了黄河堤坝,利用决堤来阻挡日军,引发了大面积的蝗灾和水灾,同时又遭到了日本的侵略再加上国民党当局的放任处理的背景下,河南大饥荒由此爆发。直到1942年10月30日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豫籍参政员郭仲隗将所收集的河南灾民所吃的榆树皮、观音土、雁粪等带到大会上当众展示,涕泣陈情,并领衔联名提出了《河南灾情惨重,请政府速赐救济,以全民命而利抗战案》,河南的灾荒才得到了国民政府的确认,派要员前往勘察灾情,赈济灾民。[7]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河南大饥荒爆发期间,共有3000万人受灾[a],300万人死于饥饿,这场河南大饥荒激发了民众对蒋当局的不满,同时导致大量河南居民向周边迁徙,河南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但另一方面,部分流民的加入也促进了周边区域的发展。[2][4][5][8]
现代学者尚长风曾评价河南大饥荒,1942一1943年,河南发生了一场大饥荒。这场饥荒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最严重的饥荒,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深重的灾难。[3]

历史背景

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