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中生行的一支,这一类角色的共同属性是武艺高强的男子,且年龄大都在25-35岁。[1]
武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礼仪祭祀活动中,演员扮演神灵、英雄或战士进行武打表演。汉代百戏杂陈,角抵戏等表演属性带有武打元素的剧种逐渐繁荣,直到明清时期京剧兴起之后,武生作为生行的分支被单独划分出来。近现代时期,沪剧、扬剧、越剧、黄梅戏等新兴剧种繁荣发展,沿袭京剧的行当划分设有丰富多样的武生角色。武生主要扮演武艺高强的武将、英雄等男性角色,分为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箭衣武生、翻扑武生等类型。[1][3][4] 武生在戏曲行当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武生演员在戏曲中通常扮演擅长武艺的角色,因此,戏曲的“唱、念、做、打”四大表演形式中的“打”,主要由“武生”来承担。在中国戏曲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武生行当逐渐成为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戏曲的丰富发展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5][6] 名称由来
"武生"这个名称的来源与古代戏曲演员分行当的制度有关。在古代戏曲演出中,演员根据扮演的角色类型不同,分为多个行当,每个行当负责一类角色的表演。武生作为京剧的重要行当之一,兴盛于清代末期,最早出现在京剧的行当划分中。因为在京剧剧目中常常饰演精通武艺的角色而而取“武”字,又因扮演的角色多为扮相英俊、身材匀称的青壮年男子,故而分在京剧四大行当中的“生”行中,因此得名“武生”。[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