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城水库-抖音百科
岳城水库于1959年开工建设。1960年拦洪,1961年蓄水,1970年全部建成[4][2]。该水库最大坝高53米,库容10.9亿立方米,建成后先后拦蓄1963年、1971年、1976年、1982年、1996年、2016年等年份发生的6次较大洪水,大大减轻了下游的洪水灾害损失[4][2][5]。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对大坝进行加高加固后,岳城水库总库容达13亿立方米[2]。但在工程建设运行期间,曾出现坝前铺盖塌坑、坝体滑坡等险情,截至2015年6月,部分险情仍未根治[4]。2023年,岳城水库入选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并正式编纂[zuǎn]发行了《岳城水库志》[5][6]。 岳城水库库区工程地质环境独特,枢纽工程等别属一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1级,由主、副坝(主坝1座,副坝4座)、溢洪道、泄洪洞、水电站及引水渠首工程等建筑物组成[4][7]。大坝加高后,水库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0年一遇[1]。同时,它在保护耕田、灌溉供水、蓄水拦洪、提供城市供水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 历史沿革
自明初以来,漳河大的改道不下五十余次,平均十年就发生一次,对中下游的人民生命财产形成极大危害。而解放后,八年中有六年发生了水灾,其中1956年发生的严重水灾甚至导致下游农田的 受灾面积达一千万亩,受灾人口达一千万人之多。因此1957年,水电部规划在上游山西段及中游河北境内修建石梯、岳城两座水库,以彻底解决漳河洪水的问题[8]。岳城水库于1959年开工建设。1960年拦洪,1961年蓄水,1970年全部建成[4][2]。1958年9月上旬截流时,9万民工进驻施工现场。大坝填筑完全土法上马,在 水中填土筑坝。建设期间,共有民工30余万人参与其中。在那个技术装备极度匮乏的年代,施工人员借助人力车、畜力车,依靠肩挑人抬,完成了水库修建任务。1966年4月5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了岳城水库,强调对水库要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水库要防洪、灌溉并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