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指浙江省龙泉市的青釉瓷器,是中国古代瓷业发展史上的著名品类,[3]是浙江省龙泉市特产,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龙泉青瓷由龙泉窑烧制而成,它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且代表性釉色有粉青和梅子青。[5]龙泉青瓷在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4]“哥窑”的特点是黑胎厚釉,瓷器釉面布满裂纹,呈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特征,往往为帝王将相专用;“弟窑”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被誉为民窑之巨擘。[2]
据窑址考古调查判断,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6]龙泉地区生产的青瓷至迟于唐、五代逐渐形成自身特征,北宋中期以后迅速发展,至南宋登峰造极,元代迅猛扩张,明代早期持续繁荣,明代中后期至清代逐渐衰退,民国渐渐复苏,新国成立以后振兴繁荣。历史上,龙泉青瓷随国际商贸和文化交流,流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 龙泉窑产出的龙泉青瓷,以“千峰翠色”的明丽和“如冰似玉”的晶莹著称于世,享有“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qìng]”的“陶瓷之花”美名。[2]2006年5月2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陶瓷类非遗项目的代表。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从111项申报项目中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76个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榜上有名,是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8]
历史沿革
最早的瓷器出现在浙江省,公元前后开始,发展出了越窑,从东汉到五代最早生产青瓷。随着越窑的衰落,龙泉青瓷后来居上兴起,接替越窑。产量大且工艺高超,代表了中国青瓷系统的最高水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