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著长篇小说
《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2])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A.Sholokhov)的一部史诗体长篇小说,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体裁,分4部8卷[1]。小说于1928年开始在苏联《十月》杂志上连载[8],前两部发表于1928年[9],第3部前12章发表于1929年,后因故中断[7],其余部分于1932年初发表[9],第四部发表于1937年和1940年[7]
《静静的顿河》以1912至1922年的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为背景,讲述了哥萨克葛利高里在爱情、战争与革命的冲突中经历了家庭破碎、爱人的死亡,以及自身的反复挣扎,最终在战火与困境中黯然回归故里,只剩下幸存的儿子陪伴的故事。[1][10]
《静静的顿河》以史诗般恢宏的气势描述了顿河区域哥萨克民族与社会的历史变迁,艺术化地展现了俄国社会的特殊群体——哥萨克的历史特征和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通过葛利高里家族的悲剧和战争对哥萨克社会的影响,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摧残;它也探索了战争如何扭曲人性,展示了在极端环境中人们如何面对道德和心理的冲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历史时代的变迁尽显其中,同时,在艺术结构上突破了传统欧洲小说的框架,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注重民族整体的描绘而非单纯的爱情传奇,其语言风格充满民族特色,通过细腻的景物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是一部气势磅礴、格调悲壮同时又兼具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文学作品。[11][12][13][14][15][16][17][18][19][20]
《静静的顿河》作为一部开创悲剧史诗体长篇小说的作品,在苏联文学中独树一帜,获得了极高的评价[1]。该书不仅赢得了1941年斯大林奖金,还使肖洛霍夫于196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三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3]。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也极为深远,自1931年首次译介以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被广泛翻译和再版[21]。《静静的顿河》在苏联及国际上引发了广泛争论,其中就包括作者的争议,一些流言称该作品并非肖洛霍夫所作,而是他剽窃或盗取了其他人的手稿,但这些说法最终被证明是虚假的。[9][22]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