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生

军队从大学生中选拔的后备军官
国防生(英文:national defense students)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开始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含符合保送条件的保送生)招收的和从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培养的后备军官。[1][4][2]
依托普通的国民教育培养军队的后备人才,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20世纪末,为了改善中国军队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中国也开始探索由军队和地方高校共同承担军事干部的培养任务。1998年,中国正式引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并选择清华大学作为试点,开始了国防生制度的探索。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完善了国防生培养制度。在2017年之前,国防生规模迅速扩大,从最早试点的22所高校,扩展为最高峰时的117所,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985”“211”院校。[5][6]
国防生制度推行以来,为部队培养了10余万急需的军事人才。但是在部分国防生进入部队后也暴露出了意志不坚定、盲目自大等问题。因此,国防生制度的改革调整也一直在路上。[7][8]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宣布,不再从高中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中招收选拔国防生,而是从地方院校毕业生中直接选拔招录。这是国防生制度的一次大改革,主要目的是将为军队输送优秀人才的来源转向优秀大学生。[5][8]

发展历程

中国推行国防生制度,主要是因为当时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的新形势,中国军队需要掌握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就需要大批军政兼优、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军事人才。但是,仅仅依靠军队自己培养干部已经不能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需要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发挥普通高等教育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此,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