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2]
上古时期人们用过甲骨金石、简札版[]等作为书写材料,但各有弊病,随着社会发展,大约在西汉时期,出现了早期古纸。[3][4]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重视兴建学堂,提倡读书、存书、写书的风气。这导致对书籍的需求大幅增加,但竹简容易脱落,帛又昂贵,这与社会需求产生了矛盾。[5][6]同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劳动人民和一些知识分子在工业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发明和创造,记录和传播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需要在民间流传,存在一定困难,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比竹简更方便的书写材料。[7]
公元2世纪,东汉时期的宦官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革新。他在原料上采用了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材料,同时采用石灰进行碱性烹煮工艺,从而改善了纸的质量。这种被称为“蔡侯纸”的新产品因其质地优良、成本低廉。公元3世纪,纸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完全取代了简牍的地位。从公元6世纪开始,中国的造纸术相继传入朝鲜越南印度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许多中国工匠也前往该地区亲自操作并传授造纸技艺。到了大约12世纪,造纸术又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相继设立了造纸厂。16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遍欧亚大陆并传入美洲,取代了当地传统的羊皮纸[1]
到了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造纸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社会的阻碍,作为造纸术发源地的中国,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8]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一项突出的技术成就。以废旧的植物纤维制造纸张,取代了昂贵和笨重的帛简,满足了社会对廉价易得的书写纪事材料的需求。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对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工具,在中国,它促进了文学艺术和图书业的繁荣,帮助塑造了重文重史的民族心理;在世界范围内,造纸术的应用对欧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有助于欧洲许多民族文字和文学的建立,甚至鼓励了新兴国家的民族主义建立。造纸术的普及也提高了教育水平,增加了阅读能力,扩大了社会流动的机会。[9][6][8][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古法造纸技艺,被收入展示中国文房四宝短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