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巴,击奏体鸣类乐器,曾被命名为马林布拉。[2][3]关于它的历史渊源,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根据古希腊文献资料,马林巴最早出现于危地马拉一带,之后才流传到太平洋周边以及印度洋附近,并在此得以发展改良。最早的马林巴只是几块音板架在一个坑上面敲击产生节奏,而不能演奏音乐。随着全音键式马林巴和半音的出现,马林巴琴开始可以演奏不同调式的乐曲。马林巴的演奏方式是将木制琴键置于共鸣管之上,以琴槌敲打以产生旋律。[1] 马林巴琴主要由琴架、下方的四个万象滚轮以及发音板构成。[4]在演奏时,低音区音色饱满、宽厚,感染力极强。高音区音色生动、明亮,穿透力极强。除此之外,马林巴还可以模仿小提琴、长笛、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的音色,极大的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5]随着马林巴琴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可以用于各种乐队形式的演奏,还可以独奏、重奏以及合奏等形式演出,是打击乐团中居于核心位置的乐器。[4]
历史沿革
起源
关于马林巴琴的历史起源,世界上并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众说纷纭。据古希腊文献资料,马林巴琴诞生于危地马拉,后流传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太平洋岛屿得到发展,又经过印度洋传到非洲得到改良。[1]马林巴最早曾被人们称为马林布拉,在传到非洲后才被命名为现在的马林巴。[2]最初期的马林巴被称为大鼓,是由几块音板组成,在每次敲击马林巴前,要事先将几块音板架在一个提前挖好的坑上面,[1]以得到一丝共鸣的效果。[6]这种初级的马林巴只能用来打节奏,不能用来演奏旋律。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完整大调音阶的全音键式马林巴出现,它可以演奏出一些简单的乐曲。直到半音的出现,马林巴琴迎来了重大发展,它能如钢琴一般演奏不同调式的乐曲。[1]葫芦马林巴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马林巴,它完美地体现了马林巴的音质和特色。所谓葫芦马林巴,就是在整体呈键盘状的发音板条下面挂上一个个大小不同的葫芦,并在葫芦上方开口处贴上结实的膜,据说这种膜是用蜘蛛卵制成的,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音响。后来葫芦共鸣器被科学的木箱式共鸣器所取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