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希腊文: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Ēthika Nikomacheia,英文:Nicomachean Ethics)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伦理史上第一本伦理学专著,[2]成书约在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323年之间,[3]该书主要讨论了善、德性、友爱、幸福等主题。[5][6]
《尼各马可伦理学》分为十卷,[4]在对希腊伦理思想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伦理学的目的、研究对象以及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5]第一卷规定了全书的研究主题,[7]即伦理学主要研究对人而言的善,尤其是最高的善。[8]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最高的、自足的善,就是幸福。[9]第二卷到第五卷讨论伦理德性,首先对德性做了总体性的介绍,[7]德性是指人的道德的与非道德的优良品质,是人在实现他特有的活动上所表现出的优点。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是两类主要的德性。[10]接着,在讨论了行为和选择之后,又讨论了具体的伦理德性,[7]如勇敢、慷慨、温和等。[11][12]第六卷讨论理智德性,[7]并强调理智德性主要涉及人的认知和思维活动,可以通过教育来养成。[13]第七卷讨论自制和快乐。第八卷和第九卷对友爱进行了详细的研究。[7]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论对私人生活还是城邦生活,友爱都是必需的。[14]他还认为,一个人必须首先自己是善的,并且行善,才能对他人善,[15]只有在善人之间才能有完美的友爱。[16]第十卷接续第七卷对快乐的讨论,[7]亚里士多德持着中道原则指出快乐在某种条件下是一种善,而快乐的善恶、好坏与实现活动相关。[17]幸福是合于最好德性的活动,[18]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9] 《尼各马可伦理学》建立起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伦理学体系,确定了西方哲学两千余年来伦理学研究的背景底色,[4]也奠定了目的论伦理学、西方道德心理学和道德行为理论、幸福论伦理学、德性论伦理学、自我实现论伦理学等具体提论的基础。[19]书中的“德性论伦理学”成为与“道义论”和“功利论”并列的西方三大伦理学传统。[20]意大利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尼各马可伦理学》在哲学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1]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的主张都不是通过科学获知的,但这并没有降低它的分量。《尼各马可伦理学》关于善、德性、幸福和中庸之道等学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主张。”[16] 书名释义
“尼各马可(Nicomachean)”这个名字的来源,一说是亚里士多德想要以这部著作纪念其父亲老尼各马可;[22]另一说是,尼各马可是亚里士多德和继室赫皮利斯(Herpylias)所生的儿子,亚里士多德以儿子的名字命名了这本伦理学书籍;[23]还有一种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小尼各马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讲课笔录整理成书,即《尼各马可伦理学》。[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