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填海工程

香港为扩展土地进行的工程
香港主要依赖填海来扩展土地。香港山多平地少,逼使香港政府以移山填海方式扩展土地。截至2002年,香港的填海土地已超过67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6.5%。而填海范围一般会在维多利亚港之内,但亦有不少填海工程于香港其他海域进行。
香港一百多年来的填海工程,深深影响着香港的发展。然而,填海工程同时亦会“殃及池鱼”,使香港一些岛屿(例如:昂船洲以及佛堂洲等等)连接大陆,亦使一些海湾(例如:将军澳、大赤沙,以及小赤沙等等)的面积缩少甚至消失。填海既带来了不少正面影响,同时亦会无可奈何地付出了一些代价。

历史

香港政府于1842年,即香港开埠后的第二年,便已经进行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当时香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云咸街的兴建造成大量沙石,为免搬运至其他地区存放,于是直接把沙石推进维多利亚港,扩大维多利亚城的发展面积。而香港首次的正式填海工程,则是于1852 年展开的文咸填海计划。填海位置在今日上环文咸东街一带,目的是将上环的发展面积进一步增加,以兴建政府部门及港口设施,发展维多利亚城。其后,政府于1860年代至1900年代进行一系列的填海工程,使香港岛北岸西至坚尼地城,东至铜锣湾,制造了不少土地。1920年代,湾仔再进行一轮填海工程,之后直到战前香港岛也没有任何填海工程。[1]
填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