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所提出的特有概念。[2]三农”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逐步形成的,期间经历了思想萌芽、提出内涵、凝练概念和中央正式公开使用四个阶段。[1][3] 中国最先将农业、农村、农民统称为“三农”并正式见诸报刊始于1992年;将“三农”这一概念发展成为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三农问题“则可追溯到1994年。[2]2003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第一次正式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5]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6] 自提出三农问题以来,各领域的工作持续推进,如城乡关系、农民收入、粮食安全等问题相继在政策层面得到解决。199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农村革命”;2000年开始推行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中心,取消“三提五统”(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三项村级提留款和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路五项乡镇统筹款);2002年开始逐步建立农业“四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制度;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为保持社会稳定、城乡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共十九大开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农业现代化,正在通过改革以及中国战略来破解难题。[5][7][8][9] “三农”概念的提出,既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情怀,又为中国看待和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及其相关问题之间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和新框架,推进了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使得三农问题得到遏制,同时,中国的“三农”工作也为其他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10][9][3]
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