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霉病(Saprolegniasis),又称白毛病、水霉病、覆棉病或水棉病,是一种通常由水霉属、绵霉属等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是水生动物常见疾病之一。[1]肤霉病在各个养鱼的水体中都有分布,各种鱼类从卵到各年龄都可感染发生的此病。[3] 肤霉病主要是因为鱼体表面受伤,被水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感染发病,患有此病的鱼会出现皮肤坏死、身上长出灰白色的菌丝、游动迟缓等症状。[1]肤霉病在各个养鱼的水体中都有分布,对寄主没有选择性,饲养的鱼类在各个阶段都会发生感染,四季均可发病,主要发生在越冬期(水温13~15℃),水位浅、水质清瘦的池塘,水霉菌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提高水的温度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关键。[3][4][5] 肤霉病的预防需要注意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应该让鱼体避免受伤、饲养时要有合理的放养密度等,患有肤霉病的鱼可以用亚甲基蓝水溶液涂抹伤口、五倍子煎汁全池遍洒、服用维生素E等方式来进行治疗。[2] 病原病因
肤霉病,又称白毛病或水霉病(Saprolegniasis),是水生种类的真菌病之一。[6]其中,将在鱼卵孵化过程中,发生菌丝感染时被称为“卵丝病”。[1][7]肤霉病的病原体已经发现有10多种水霉菌种类,如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细囊霉属(Leptolegnia)、丝囊霉属(Aphanomyces)等。其中,以水霉属和绵霉属为主,它们对水温的适应性广,较佳生长温度为 25~26℃,在13~18℃水温时最为适宜繁殖。[8]水霉属和绵霉属的菌丝为管形无横隔的多核体,内菌丝分枝较多,会在基物内部蔓延,有吸收营养的功能,而外菌丝分枝较少,可形成长达3cm的灰白色棉絮状物,附在死鱼的霉菌通常经过12至24小时可蔓延至全身。[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