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1]),别名亚甲蓝、美蓝、[2]碱性蓝9、[3]碱性湖蓝BB等,[4]是一种以3,7-双(二甲氨基)吩噻嗪-5-鎓为平衡离子的有机氯化盐。其分子式为C16H18N3S.Cl或C16H18ClN3S,摩尔质量为319.9g/mol。[1]暗绿色晶体或带有金属光泽的粉末,含三、四或五分子结晶水,在空气中稳定。[3]有轻微气味。[1]溶于水和乙醇,呈天蓝色。[3] 亚甲基蓝较其他碱性染料更能显出美丽的蓝色,且牢度好,除用于丝、毛的染色和棉织品媒染及纸张的染色外,也用于皮革的染色,还可制成色淀及墨水;[4]它兼具抗氧化、抗疟、抗抑郁及心脏保护等多重生物活性。它扮演多种酶抑制剂角色,兼具酸堿指示剂、荧光染料、组织学染色剂、物理示踪剂等用途。静脉注射形式经FDA批准用于成人与儿童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治疗。[1] 亚甲基蓝于1876年由德国化学家海因里希·卡罗(Heinrich Caro)首次合成,最初作为纺织工业合成染料使用。[7]2016年,亚甲基蓝被列入3类致癌物清单。[8] 发现历史
亚甲基蓝于1876年由德国化学家海因里希·卡罗(Heinrich Caro)首次合成,最初作为纺织工业合成染料使用。其早期用途包括为牛仔裤赋予标志性蓝色。19世纪末,科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与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发现其抗菌特性,亚甲基蓝由此成为首个用于治疗疟疾的合成化合物,被誉为“医学史上第一种全合成药物”。1950年代前,广泛应用于人类治疗尿路感染、真菌感染(如二战期间战壕足)、细菌感染及作为消毒剂。抗菌药物普及后,因易导致皮肤及体液蓝染等副作用,逐步退出常规医疗(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急症除外)。[7]历史上曾广泛用于非洲疟疾治疗,后因氯喹等药物普及逐步退出市场。[1]后成为诊断与治疗鱼卵真菌病、硝酸盐中毒、氨中毒、“天鹅绒病”、白点病等水产疾病的优选抗感染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