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总值

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规模的指标
生产总值,可分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在国际上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规模。[4]国内生产总值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三种表现形态,[5]且分别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即分别从生产、分配、使用三个方面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6][4]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总体上看,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在核算过程中,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加上本国从国外获得的资本和劳务收入,[7][1]并且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国内国外居民的经济活动收入,更加全面;而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生产的增加值,计算也相对简便,所以更常用于国际比较和政策制定。[8]
生产总值的产生原始于经济危机给人们建立经济总量测度体系的迫切需要。1932年,美国库兹涅茨开创性地编制了1929-1932年全国国民收入数据,统计指标为“国民收入”(NI),为后面生产总值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36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转向战时模式,经济学家们正式提出国民生产总值(GNP)概念;1965年,为了更好地掌握生产结构特征,美国统计部门编制了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即生产总值的诞生分为先有国民收入(NI),再有国民生产总值(GNP),最终才有国内生产总值(GDP)三段历史进程。[9][10]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能够满足判断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对外发展情况等不同经济研究需求,可以作为国家领导人和企业进行市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及其反映的国家国民经济总量测度能够影响一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但同时,两个指标也有自身的缺陷。国内生产总值难以完全反映经济活动的总量、生产商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在社会分配和民生改善方面难以考量,并且对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够灵敏,存在市场价格夸大的现象。国民生产总值也存在不能区分活动的生产性和破坏性,以及忽略了家庭和志愿者提供的服务等非市场化活动带来的贡献。[11][12][4][9]

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