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亦称晋方言[2],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使用人口约6305万[4],主体分布在山西,其余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区,以太原话为代表[5]。从地理上看,晋语区东起太行山、西近贺兰山、北抵阴山、南至黄河汾渭河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3] 晋语属于汉藏语系,类型为分析语,使用汉字[1],目前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名称来自山西省的简称“晋”,[6]起源于上古时期周部族的方言[7],有史可考的晋语则可以追溯到汉代[8]。晋语区覆盖了山西省、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五个省的 176 个县市,面积仅小于官话。这五个省区中,山西所占的县份、使用人口是最多的,其他地区则与历史上山西移民或同属一个政区有关。[5]据民族语言网,晋语目前的语言活力为“稳定”,即儿童学习与使用该语言仍然是家庭和社区的常态。[1] 晋语的内部分区则包括:并州片、吕梁片、上党片、五台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川)片。[5][9]晋语的语言特征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部分地区有六个、七个或四个声调。另外,晋语的声调有复杂的连读变调现象,其声母的全浊音清化有四种不同的演化方式,以及保留了大量的古语词,具有区别于官话的特征词。[4]在普通话推广几十年后的今天,晋语的使用者逐渐减少,这引起了许多学者对于晋语研究与保护的呼吁。[10] 对晋方言的调查研究,自汉代扬雄的《方言》便开始了;明清时期,也多有学者记录晋语的语音与词汇。利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则始于汉学家高本汉。当代的晋语研究,则不但在语音、词汇上取得重大成果,有了更详尽的记录,也与历史探索、地方文化的研究相结合,更系统揭示了晋语的演变规律。[5]至于对晋语的语言保护,中央和地方都在进行。比如,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完成关于晋语的57个方言调查点。[11]山西省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于2019年出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山西省语言资源集》。[10]另外有太原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牵头的,在2021年建馆的太原方言博物馆,已对外开放。[12] 山西在地理上由于有太行山、黄河的天然屏障,环境相对封闭。[13]其各次方言区的分片,也与山西历史行政区域基本吻合。[14]稳定的客观环境,使得方言文化具有极大的保守性,而晋语的文化传统也源远流长,有着深层的底蕴。[15]作为晋语文化的外在体现,如晋剧[14]、清徐农谚[16]、秦晋黄土高原民歌[14]等,不仅为世人所知,也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传承与发展。[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