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wéi]仰宗,是晚唐时期形成的中国佛教禅宗派别,是中国禅宗五大宗派[a](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中形成最早的宗派,被称为“五祖分灯”[b]第一家。[1][2][3]其开创者是沩山灵祐禅师和他的弟子仰山慧寂禅师。 沩仰宗前后传承约150余年,唐末五代时期,沩仰宗颇为兴盛,沩仰禅法的弘扬范围,涵盖湖南、江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4]沩仰宗传承至宋代以后,虽然没有明确的法脉传承,但仍然和临济宗一起继续流传。 沩仰宗倡导“父慈子孝,上令下从”的温和家风,在接引学人时注重不假语言的自心顿悟,倡导不说破原则,在禅机应对时,经常用圆相来表达禅学见解,重视循序渐进的禅修,不仅启发学人悟道,还要求学人悟道后“善自护持”。[3]沩仰宗有经典《沩山警策文》《潭州沩山灵祐[yòu]禅师语录》《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等著作传世。沩仰宗作为禅宗支派之首,是禅门“一花五叶”第一宗,推行农禅并举的丛林制度,提倡顿悟与渐修相结合的修行方式,对中国禅宗的发展繁衍做出了贡献。[4][5][6]
命名
沩仰宗以唐代沩山灵祐禅师和仰山慧寂禅师师徒二人为开创者,因灵佑禅师先在潭州沩山传法,之后他的弟子慧寂禅师在袁州仰山传法,举扬宗风,因此称为沩仰宗。五代法眼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最早将“沩仰”合称,并将其风格概括为“方圆默契”。[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