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是隋朝司徒杨素的长子,他幼年时并不聪敏,长大后喜好读书,擅长骑射。因为父亲杨素的功荫,杨玄感被封为上柱国,官至二品,父子同朝为官。后来,杨玄感出任郢州刺史,不久转任宋州刺史。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父亲杨素去世,杨玄感辞官。一年后,朝廷征召杨玄感入朝担任鸿胪卿,并继承他父亲的爵位为楚国公,不久升任礼部尚书。杨玄感因名声过盛,引发隋炀帝杨广的猜忌,他担心遭到杨广迫害,于是密谋反叛。[1][2]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杨广第二次出征高句丽期间,杨玄感奉命去黎阳(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押运粮草。当时,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杨玄感于是趁机举兵反叛,屯兵黎阳,李密给他出了三条计谋,杨玄感选择下策,屡战屡败,最终被大将军宇文述击败。走投无路之下,杨玄感命其弟杨积善将自己杀死,献首于朝廷。[1][2] 杨玄感起兵反叛到失败,历时短暂,但它对削弱隋统治势力有着积极的意义,促进了农民起义,之后农民起义蓬勃发展,到了官兵无法阻止的地步,最终推翻隋王朝的统治。[2]唐朝史学家魏徵评价杨玄感,说他作为宰相的儿子,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行造反之事,实在是失德。[1][2] 人物生平
半生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