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锋(Warm front)又称为“暖空气前锋”,是指因暖空气势力较强,而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地区移动形成的锋面系统,通常用带半圆的红色弧线表述。[1][2][4]
暖锋形成实质是有明显差异的冷气团和暖气团在动力条件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进发,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结果。[4][5][6]暖锋主要由冷气团、暖气团和锋面等要素组成。[4][7]暖锋过境前后,由于均受单一气团控制,天气较为稳定;过境时,冷、暖气团交界区空气运动活跃,常引起天气变化。[2][8][9]由于暖锋移动慢,且与地面的交角较小(10'~1°),锋面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地面,因此会造成范围较大的连续性云雨天气。[4][6]在世界范围内,暖锋分布较为广泛;在中国,暖锋很少单独出现,多与冷锋成对出现,常在气旋低中心的东侧活动。[2][10]冬半年或春、秋季,暖锋在中国东北地区和江淮流域出现较多,夏半年则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和渤海地区。[4][11] 1919年,J.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定义出大气波动发展过程中的两类主要结构,并将其称为“转向线”(steering-line)和“飑线”(squall-line)。[12][13]1919年至1922年,挪威学派[a]通过进一步研究,首次明确定义“暖锋”。[12]暖锋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影响显著,例如会产生连续性降水,缓解干旱、燥热天气,[4][6][7]也会形成“回南天”返潮现象等。[14][15]人类对暖锋的研究成果,在气象学、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16][17] 发现历程及命名
发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