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齿螳臂相手蟹

相手蟹科螳臂相手蟹属的一种蟹
1
4
无齿螳臂相手蟹(学名Chiromantes dehaani)是东亚特有的一种甲壳类动物,属相手蟹科螳臂相手蟹属[4],别名无齿相手蟹[péng][][2]。主要分布于朝鲜日本以及中国山东福建江苏辽宁、台湾),具体包括韩国汉江口国家湿地保护区,日本东京湾以南的太平洋沿岸、小笠原群岛山形县以南的日本海沿岸,以及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4][11][12]。无齿螳臂相手蟹栖息于沿岸带河流的泥岸上,常穴居于泥岸或田埂,以及近海的河流泥岸,[5][6][2]
无齿螳臂相手蟹因背甲左右靠近眼睛的位置(前侧缘)没有锯齿状的突起而得名[13]。其头胸甲呈方形,暗青色至暗褐色[5][4]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雌性腹部呈圆形[4]。无齿螳臂相手蟹是一种杂食性的蟹类,基本上可获取的、能摄入的物质都能成为其食物[7],其体内脂肪含量会随着季节而变化,还具有掘穴能力[6][13],当被捕捉时,它们会很快逃入水中[6]
无齿螳臂相手蟹作为长江河口广布于潮间带潮上带的优势种之一[4],在生态环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的指标,也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10][9]。同时据中国动物药典记载,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脂肪和肉可作为无脊椎动物药“蟛蜞”的药源,具有解毒消炎的功能[6][2]。此外,有资料指出无齿螳臂相手蟹是鼠类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其也会因穴居生活而危害农田水利[5][4]

历史

无齿螳臂相手蟹是东亚特有的相手蟹科甲壳类动物,是长江河口广布于潮间带和潮上带的优势种之一[10][7]德国动物学家亨利·米尔·爱德华(H. Milne Edwards)于1853年在《自然科学年鉴》第三辑20卷(Annales des Sciences Naturelles, 3rd series. 20)中首次描述了该物种,将其定名为“Sesarma dehaani ”,随后辛普森(Stimpson)于1858年首次在日本也记录到了该物种[14][15]。但2008年发表的《短尾真蟹的系统分类:第一部分》(Systema Brachyurorum: Part 1.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extant brachyuran crabs of the world)[注释1]将该物种学名修订为无齿螳臂相手蟹,学名“Chiromantes dehaani[16]。同时,在某些文献中,也将该物种定名为“Orisarma dehaani[17]